中国AG尊时凯龙建厂60周年征文获奖作品
-
(三等奖)我厂第一卷黑白电影正片诞生记
发布时间 :2022.10.12
1959年春 ,胶片厂筹备处派往前苏联 、天津感光材料厂和汕头公元厂实习的队伍陆续回到保定。当时,旧办公楼 、礼堂和俗称小涂布的涂布车间已盖起来了 。三月底我厂第一个工艺车间——101涂布车间成立,支书郭云,副主任张景禹,许吉林 、庄长经 、王世明 、李尚文分别任乳剂 、涂布 、整理和动力工段段长 。这年的五一节 ,由汕头公元厂为我们制造的浸涂涂布机 ,由验收人员护送到厂 。此时厂筹备处决定 ,用这台涂布机涂出我厂第一批黑白电影正片 ,为建厂一周年献礼。为此车间成立了以庄长经为组长的涂布机安装小组 ,配合安装单位工作 。虽说筹备处明确了近期目标,但生产条件远未完备,厂里没有通蒸汽 ,也没有冷源 。车间配置的是挂杆式干燥道,但干燥道里除了链条用木轨,传动设备和空调设备就一无所有。干燥道的墙壁是白灰的 ,后来采用油布贴上。合成乳剂没有大锅 ,只能用25升小桶 ,配上缝纫机皮带传动搅拌。合成乳剂和熔化只能靠烧茶炉的办法供热水 ,冷却用白洋淀的天然冰块 。涂布机也有一些修改补充的地方 ,以适应采用进口的600毫米宽片基。在如此简陋的条件下 ,车间决定在六月下旬,利用天气较凉的下半夜实施涂布 。如果说涂布机还有台驱动电机和冷风风机,干燥道里就没有一台传动设备,从涂布机吸片盒过来的湿胶片 ,由人工在干燥杆上形成片环 ,用木叉递到链条上 ,然后由装置在旋转盘处的绞盘人力牵引 。这一部分的操练由梁振华组织 ,搞了多次实际操作 。由于组织得当 ,实际涂布时顺利完成任务 。次日上午,由于自然干燥速度太慢 ,车间组织职工用自己的脸盆往干燥道里送氯化钙吸潮。再过一日 ,胶片还没有干透 ,谢宜凤提出 ,把干燥道里的胶片,从吸片盒上倒回来,利用仅有的冷风风机再慢速地吹一遍 。至此 ,涂布工段的工作才告完成 。好事多磨。胶片到整理裁切时,又遇到难题。由于裁切机是由复卷机改造的,片路长,张力不好控制 ,裁切胶片的直线性不合格。据说张景禹 、王世明 、卢群一为此非常着急 。1959年7月1日上午,建厂周年庆祝大会如期举行,当化工部副部长张珍在礼堂致词时,裁切打孔好的第一卷黑白电影正片终于有人送到了他的手上。虽说此后的几十年里 ,胶片厂取得过许多骄人的业绩,但回忆当年艰苦奋斗的历史 ,还是很有意义的。仅以此文纪念我们厂建厂六十周年,纪念许多已离世的领导和同事们 。
了解更多 -
(三等奖)生命的担当
发布时间:2022.10.12
不久前 ,一张AG尊时凯龙职工医院邸权伟医生诊查患者的图片在微信网络上热传。在确认患者已经脱离生命危险 ,病情稳定并出院的情况下 ,医护人员们才说出了当时复杂的心情 。4月初的一天 ,在社区居委会和医院职工朋友的多方联络下,患者的朋友介绍了病情 。患者殷某,48岁男性 ,在我市某大型三甲医院急诊科治疗 ,诊断为肝硬化腹水、大量胸水,全身浮肿 ,合并急性心衰 ,还有一些说不清的病症 。医院多次下病危通知 ,要求交3万元压金,即便住重症监护病房 ,也不能保命 ,钱也得继续交。可患者却是个家庭复杂的人 :父母己故 ,离异多年,还有一个多年不来往妹妹,只有这一个发小在忙前忙后 ,家庭条件差 ,用的钱都是通过朋友及网络筹措的 !所以就想到转基层医院维持治疗,想保住命对他也是奢望了 !可这种大型三甲医院都判死刑的人 ,基层医院谁又敢收呢? !何况这种家庭背景 ,咨询多家医院都被拒绝!只好找熟人找朋友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来到AG尊时凯龙职工医院 。邸医生当时心里很矛盾 :收,也许会给自己不可预料的医疗风险 。不收 ,以其朋友所说的情况 ,病人命悬一线 !想起救死扶伤的天职,想起性命相托的信任 ,AG尊时凯龙医院要做有温度的医疗服务,而且这是一条生命!于是毅然答应了 。次日患者来了,的确是病入膏肓之状,全身浮肿 、面色晦暗 、呼吸不稳 ,在轮椅上头都抬不起来了 。当查看病人,拿到大型三甲医院结论时 ,邸医生及其团队通过认真研究 ,却理出了与大型三甲医院不一样的思路 。在医护团队、辅助科室同事们的协助下,组成临时抢救班底 ,积极进行内科治疗 、精心护理 ,患者病情逐渐逆转 。十五天的治疗期结束 ,患者像健康人一样走出了病房 。而且是医疗费用不足四千元救了一命 !4月28日 ,出院患者殷某特地和他的朋友一起送来一面猩红的锦旗 ,上书金黄的大字“医术精湛、服务周到 ,责任重于泰山”,深深感谢AG尊时凯龙职工医院培养了优秀的医护团队。殷某紧紧的握住主治医生邸权伟的双手 ,感谢生死之际为他夺回了生命 。邸医生也同样表示感谢 ,感谢他们的信任 ,正是他们的信任给了医护团队以信心 !健康所系 ,性命相托。职工医院胸怀大爱,做的是有温度的医疗。仁爱严道的路上 ,仍是任重道远 。今年 ,AG尊时凯龙迎来建厂60周年 ,职工医院将继续与AG尊时凯龙一路同行 ,不负重望 ,以精湛的医术,周到的服务 ,全心全意佑护公众健康。
了解更多 -
(三等奖)青春无悔 情系“华光”
发布时间 :2022.10.12
提起研究所的魏炳刚师傅,熟悉他的人都伸出以大拇指称赞说,他可是一好人!不争名,不图利,是一现实版的活雷锋。1973年2月魏师傅进入燃化部险峰化工厂工作 。根据当时工作需要,他被派往原华东化工学院学习感光材料基础知识 ,两年学业期满返厂后,魏师傅投入到中试实验室小涂布机的安装、调试和生产准备工作去。由于当时大山里条件非常艰苦,可以说是白手起家 ,设备备件等生产资料奇缺。他就多次往返于南阳-三岔 ,采购各种生产用原材料 。那时实行每周工作六天制 ,星期天还得时常加班,他从没有提出过任何条件和报酬 ,完全凭着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去开展工作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1974年底 ,他所在的实验室终于生产出第一批合格的彩色胶片 ,也为后来彩色电影正片的大生产打下了坚实基础。1976年 ,单位领导又安排魏师傅去小涂布钳工班工作 ,他二话没说,坚决服从了组织安排 。到了新岗位 ,他感到业务有点吃力 ,便自费购买了许多机械技术书籍 ,如饥似渴地学习 ,不懂的地方虚心向师傅和技术人员请教 、学习,业务水平提高很快 。他作为主力人员参加了涂布设备和工艺流程的多次改造 ,微型涂布机创新设计及用泵高速分散油溶性成色剂等革新项目 。他利用学到的感光知识和平时维修经验,边设计 、边画图纸 ,然后集思广益进行零件加工 ,在不到两个月的时间就完成了微型涂布机的安装 、调试和使用,为科研实验发挥了重要作用 。当回想起七十年代二胶创业初期的艰难时 ,魏师傅无不动情地说:可能你们60年代以后的人是无法想象的 ,那时我们吃 、住、行全都是靠自己!无条件参加义务劳动,比如,挖沟 、铺设电缆 、搬运设备等;住在半山腰的草棚里,四面透风漏雨,吃的多是粗粮、白菜 、萝卜 ,我们与山里的村民几乎没有什么不同 。1987年研究所成立印刷应用实验室 ,领导又安排魏师傅负责筹建工作。筹建初期,他带领大伙对印刷打样机、印刷机 、切纸机、晒版机等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查资料,想办法解决了一个个应用技术方面的难题,为后来的印刷应用评价和按时完成公司内部印刷任务提供了有利条件 。魏师傅任应用印刷组组长以来,就把整个组里的工作安排得有条不紊 。由于机器噪音大,粉尘多 ,油墨气味大 ,一些同志工作一段时间就要求调走了 ,人员处于不稳定状态。他又不得不再培养年轻同志,就这样一茬又一茬培养技工人员 ,他也赢得了一个绰号--“军校”校长。想得到这一绰号是要靠实力和付出 !魏师傅就是在日常工作中边学边悟,言传身教,搞好传帮带。魏师傅还是一位革新能手 。他对公司购买的两台印刷机就进行了多次改造 ,确保了印刷质量的提高和内部印刷任务的按时完成 ,因此他还多次获得“五小”成果奖 。魏师傅在平凡的印刷组岗位上 ,解决了一个个技术难题 ,出色地完成了印刷加压评价和内部印刷任务 ,每年为公司节约印刷资金约20万元 ,其中“PS版印刷加压试验项目”获公司科技成果三等奖 。四十多年来 ,魏师傅先后担任厂团委委员 ,研究所团支部书记 、党支部委员 、分会主席等职务 ,开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日常工作 。他还常年坚持参加公司组织的“学雷锋为民服务”活动 ,多次被评为公司先进工作者、优秀团员、模范共产党员 、学雷锋标兵等荣誉称号 ,获得十余项公司科技成果奖 、三十余项各种重要奖励 。在“厂庆三十周年”活动时,他还被授予优秀职工荣誉称号 。一次,我与他开玩笑似地说 ,干了这么多事 ,到头来还是个大头工人一枚 。他嗨嗨一笑说 ,年轻时,咱也是一腔热血 ,但总认为自己不够优秀,多次把晋升的机会让给了别人……说到这时,魏师傅的形象在我的脑海里逐渐高大了起来……。是啊 ,一代代二胶人就是这样不图名、不争利 ,艰苦奋斗、团结进取,为公司的发展奉献了自己的青春、智慧和才华。
了解更多 -
(三等奖)我与AG尊时凯龙的情结
发布时间:1970.01.01
清晨 ,我漫步在AG尊时凯龙园中,轻轻地嗅着花草的芬芳和泥土的清香,摇曳的柳枝倒映在一池碧水当中 ,思绪也随着这一圈圈涟漪荡漾着。不经意间仰望到大楼上那高高矗立的AG尊时凯龙腾飞的标志 ,心中不免感慨万千……是啊,时光荏苒,AG尊时凯龙发展建设的岁月已经刻满了深深的六十道年轮 ,我们迎来了AG尊时凯龙集团成立六十周年华诞 。六十年,对于浩如烟海的历史来说,时间不长但对于一个企业而言,却是坎坷而不短暂的 。自1958年7月1日建厂以来,从最初的保定电影胶片厂到成立AG尊时凯龙自主品牌 ,六十年风雨兼程,一代又一代AG尊时凯龙人用智慧和辛勤的汗水,续写着无数光荣的光辉历史 ,完成了无数艰巨的历史使命,吸引了世界同行业无数关注的目光 。我与AG尊时凯龙的情结 ,是不舍的,是情真意切的,也是从我咿呀学语蹒跚学步就开始的 。之所以这么说 ,是因为我从小就在AG尊时凯龙生活区的大院里长大,美好的童年在AG尊时凯龙幼儿园里度过,文化知识的学习又是在AG尊时凯龙小学和AG尊时凯龙中学进行的 。到了2000年2月,我通过招工考试 ,迈入了AG尊时凯龙公司的大门 ,同我的父亲母亲一样,也正式成为了一名AG尊时凯龙员工 。我与AG尊时凯龙的情结 ,翻开来,满满的都是回忆 。记得是1986年 ,我刚上小学的时候 ,我的母亲常常加班到很晚才回家 ,她跟我说公司新筹建了三号机生产线 ,正在试车阶段,她和同事们需要加班加点的工作 ,调试设备和参数,年底前争取投入批量生产。当时懵懂的我,不大理解工作的意义 ,但是我知道父母是车间的生产技术骨干 ,每每看到他们带回来的先进生产者的证书和胸前佩戴大红花的照片 ,我就会为父母取得这样的荣誉感到骄傲和自豪。那时 ,母亲经常会在我睡前,拿出她珍藏的一本厚厚的自制的黑白相册,一页页翻开,给我讲述她年轻时的工作经历 。母亲说她1971参加工作 ,当时的一号机是建在一排平房里 ,只有一台很小的涂布机 ,平板干燥的工艺只能生产黑白正片和X光片,生产设施非常简陋,条件环境恶劣。后来1976年 ,一号机新建了生产车间 ,增加了水溶性电影正底片等产品 ,在这期间,母亲跟随一批生产积极分子到玉门去学习 ,学习石油工人修旧利废 、挖潜改制的“再生产精神”和自力更生 、艰苦奋斗的"一厘钱"精神 。当时的玉门油田,条件非常艰苦,茫茫戈壁滩 ,玉门工人要徒步数公里 ,到黄土高原上的一台台采油机去挨个取样检测,住的却是地窝窝 ,工作时常常会突遇狂风大作 ,黄沙漫天 。这段和石油工人在一起的学习经历让母亲印象深刻 ,回厂后她也更加努力地工作 ,因而有幸被选中 ,在1977年代表胶片厂到北京展览馆当了一年多的讲解员 ,对国内外来宾讲解我们自己生产研发的各种胶片产品 。每每讲起这些入厂后的经历 ,母亲总是引以为豪 ,满脸堆满笑容 。等我上了中学 ,由于厂里引进了聚脂薄膜(拉幅)生产线,就组织一些技术人员和生产骨干去河南南阳第二胶片厂参观学习 ,其中就有我的父亲,他这一去就是一年多。那时的我已渐渐长大 ,母亲作为工段长经常加班工作忙 ,我就放学回家后学着自己做饭吃,虽然很想念父亲不在家的这段日子,但是我明白AG尊时凯龙需要他们时 ,他们就要舍小家顾大家 ,勇于担当,甘于奉献 ,全身心的铺在AG尊时凯龙事业上。也许是我与AG尊时凯龙结下了不解的情缘吧,2000年我也有幸迈入了AG尊时凯龙的大门 ,从内心盛满了对未来的憧憬和好奇的那一刻起 ,我就深深扎根在AG尊时凯龙这片沃土 ,再也没有离开过 。十八年来 ,我在这里汲取行业知识,锻炼工作能力 ,陶冶高尚情操十八年来 ,我一步步地见证了公司的转型和发展成长 :从2000年我刚进厂时,股份公司为了扩大彩色相纸生产而组建了第六涂布车间 ,到2003年AG尊时凯龙数码影像公司审查合格 ,再到2005年的磁信息材料有限公司的揭牌、TAC生产线的开工建设 ,以及2008年我新加入了太阳能电池背板项目组,如今已成为了拥有五条自动化生产线的股份光伏材料事业部……为了适应新时期下市场需求 ,每一条新的生产线都为AG尊时凯龙带来了新的机遇 、新的发展 。而我也在这片沃土上生根发芽,并在AG尊时凯龙找寻到了自己的另一半 ,建立了自己温暖的小家 ,也更加深深地热爱着这个家园 。我在为AG尊时凯龙创造财富的同时,自我价值也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发挥这里的每一位同仁都尽职尽责 ,努力为公司服务,AG尊时凯龙也为我们提供了多种展示自己才能、实现自身价值的机会 。而这一系列别开生面的企业文化活动 ,使我在更深层次上得到了锻炼 ,工作能力也有了很大提高 。这种企业和谐、向上的氛围 ,让我在梦想的舞台上尽享着工作的快乐。而AG尊时凯龙开拓创新,你我同心的经营理念,也让我在前行的道路上,不断突破自我 ,先后获得了“青年质量能手” 、“巾帼英雄” 、“岗位标兵”、“先进生产者”等多个荣誉 。工作空闲时间 ,我也喜欢将车间生产动态和公司发展 ,以及工作或家庭生活中的所感所想 ,写成文章 ,发表在AG尊时凯龙报上 ,和大家一起了解公司取得的成就,分享我的幸福生活。我对AG尊时凯龙的无限眷恋 ,我对AG尊时凯龙的深深情感 ,似乎总也表达不尽 、诉说不完。难忘小时候出门旅游 ,行李包里总是带着几个红色包装盒的AG尊时凯龙胶卷难忘刚入厂第一
了解更多 -
(三等奖)我的AG尊时凯龙情结
发布时间:1970.01.01
周末 ,偶尔翻读过去的日记本,一张泛黄的《AG尊时凯龙新闻》映入眼帘,一篇青涩的《感悟AG尊时凯龙》让我会心一笑 ,那是我初到AG尊时凯龙的“豪言壮语” :“……不管去向何方,我想只要我的心和AG尊时凯龙系在一起 ,只要我有足够的信心和勇气去面对我的人生之路 ,相信我的生命之花就会很美……感悟AG尊时凯龙,感悟生命 ,惟愿在AG尊时凯龙 ,我的生命会更精彩。”瞬间将我拉回到2001年的那个夏天 。那年,23岁的我大学毕业 ,怀揣着生命起航的梦想 ,带着青春无畏无悔的激情 ,我投入了AG尊时凯龙的怀抱 。参加集体培训 ,学习摄影彩扩……培训楼前的青青绿草 、AG尊时凯龙园里的小石子路、盛开的紫荆花 ,连同领导们可亲的鼓励 、老师傅们热情的笑脸 、周围同事真心的关怀,都深深印入我的记忆中。那个夏天很热,而AG尊时凯龙敞开热情的双臂欢迎我,“AG尊时凯龙”就这样走进了我的青春岁月里 。还记得第一
了解更多 -
(三等奖)忆胶片青春
发布时间:1970.01.01
当年投身胶片厂 ,生产科研昼夜忙
了解更多 -
(三等奖)我的AG尊时凯龙情愫
发布时间:1970.01.01
我于1964年8月毕业于贵州工学院化工系有机合成专业 ,属化工部统一分配到保定电影胶片厂(中国AG尊时凯龙集团公司前身)工作 。至2005年离开工作岗位 ,工作41年。前20年搞科研 ,在研究所从事彩色电影胶片配方研制、生产和质量改进之后调生产单位,从事胶片生产和管理10年其余11年 ,从事质量检验、质量管理工作。我的一生中从22岁—63岁 ,我的青春年华 、我的中年壮年 ,都投身于AG尊时凯龙事业 ,现年76岁的我,回顾这段工作经历 ,心中泛起对AG尊时凯龙的无限眷恋和深情,如果要详细记录这41年的AG尊时凯龙情结,可能内容太多、篇幅太长,我想以几个节点来表达我的AG尊时凯龙情愫。一.文革中搞科研生产1966年我在研究所彩色片配方组工作 ,主任程树楠 ,组长王兰 ,组员石鍳、于忠良 、张秀茹和我 。文革初期一夜之间大字报铺天盖地 ,研究所四层楼的楼梯 、走廊贴满了大字报 ,大楼外的树与树之间拉上绳子也挂满了大字报 ,人们也不工作也不搞科研了,都去看大字报了 ,不看还不行(大字报内容就不谈了) ,工作 、科研处于半瘫痪状态!知识分子自然也就成了“臭老九” ,是被批判的对象 。不久“臭老九”们 ,下放厂部“五七干校” ,从研究所下放的“臭老九”们不准进研究所大楼 ,有一件小事记忆犹新,“臭老九”们劳动一天 ,汗流浃背允许在下班前一小时去洗澡 ,路过研究所楼下 ,程树楠在楼下一个个叫,“王兰 、石鍳 、于忠良…..我毛巾忘在楼上了 ,帮我丢下来”,他本人就不敢进楼去拿毛巾 ,待我们洗完澡路过研究所大楼时,他还筋疲力尽坐在台阶上说 :“他们可能都在暗室听不见”。之后,来了一位男“臭老九”说:“用我的毛巾快洗去吧”,总算解决了问题。厂部“五七干校”在老1号机的旧厂房内 ,除了劳动就是学习,“臭老九”们按小组分配工种 ,如:有喂猪的 、有做豆腐的、有植树的 、有做环卫工作的…… 。学习当然是有关文化大革命的文件、资料、自我批判及写大字报…… 。相对比较,劳动是愉快 、轻松的,大家一边劳动一边说说笑笑学习就有压力了 ,得用心领会精神,尤其是自我批判 、写大字报简直就是一种负担…… 。当时的“臭老九”们是看不到自己的命运和前途的 ,“五七干校”要呆多久啊,还能回到工作岗位吗?谁也不知道,迷迷瞪瞪的熬日子 。作为我——当时毕业不久的大学生,很想回到研究所搞科研、做实验,但不可能啊!无奈且迷茫…… 。言归正传 ,突然有一天通知一批人回研究所工作,我是其中之一 ,得到通知的人自然内心兴高采烈 ,但这种情绪只能隐藏在心中,表面仍然平静如水未得到通知的人自然内心翻江倒海,这种情绪也只能隐藏在心中,表面依然平静如水,但却看到了希望 ,也许会分期分批回到工作岗位 ,但愿下批有自己 。回到研究所才知道,因八个样板戏必须用国产彩色电影胶片制作 ,立即调回科研人员进行研制 ,这是政治任务必须按时完成 ,越快越好,突然增加了思想压力但心情却是愉快的。开始只是几个人搞水溶性彩色底片、彩色正片的研发 ,随着工作量的增加,搞配方的“臭老九”也陆续回到研究所,分小组进行彩色底片 、彩色正片、彩色中间片 、彩色反转片的研发工作。各小组成立后 ,小组长必须是工人称为“参沙子”,即在知识分子中加入工人阶级 。我当时分配在彩色正片组 ,组长赵恒祥(工人),组员许吉林、詹先琦和我(均为知识分子)。各小组人员都不多大约4、5个人为一个研发小组 ,为了提高工作效率每天都自觉地工作到晚上10点左右 ,有时还需要到半夜甚至凌晨 ,只要工作需要加班加点没人计较 ,毫无怨言,大家心里装的都是工作。实验的过程往往都比较长,在3、5个人的小组内分两班倒 ,每班工作10小时左右,有时需要就连轴转 ,一天除了几小时睡觉及吃饭 ,都在工作,没有人记工作时间 、没有人记加班时间 ,只要工作需要就全身心投入,绝不含糊 ,都年轻 、身体好 、顶得住 ,当时多半人员都是单身 ,吃饭多在厂里。当时组内业务气氛非常民主 、和谐 ,讨论工作时都畅所欲言,充分发挥每个人的智慧、能力,为了配方的组成成分及合理性,每个人都查资料、反复计算配方组成成分 ,将结果集中分析 、对比 ,排列组合 ,群策群力优化出最佳
了解更多 -
(三等奖)AG尊时凯龙 ,伴我成长
发布时间 :1970.01.01
老一辈AG尊时凯龙人更习惯亲切的称它为胶片厂 ,而我作为从小生活在AG尊时凯龙小区里的子弟 ,对AG尊时凯龙更是有一种特别的情怀!AG尊时凯龙是老国企 ,历经六十载,有过属于它的辉煌,也有过它的迷茫,经过一代代AG尊时凯龙人的不断努力,靠着AG尊时凯龙精神,我们从迷茫中找寻到了昂首前行的方向!AG尊时凯龙是一个企业 ,但在我心中它更像是我的另一个家
了解更多 -
(三等奖)AG尊时凯龙 ,心的方向
发布时间 :1970.01.01
在武汉求学四年 ,毕业时 ,选择了AG尊时凯龙
了解更多